1. 今天是国画的初级入门过程,将从【国画的介绍】、【工具】、【分类】以及【国画的执笔和用笔】这4方面,让大家初步的认识国画。
2.首先是国画的介绍: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,主要指的是画在绢、宣纸、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。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,是用毛笔蘸水、墨、彩作画于绢或纸上。
3. 国画的相关工具:【笔】、【墨】、【纸】、【砚】、【颜料】。
4. 毛笔由【笔锋】、【笔肚】、【笔根】三部分组成。
5. 常用的制墨颜料有油烟和松烟两种,制成的墨称【油烟墨】和【松烟墨】。油烟墨适用于画山水画,松烟墨多用于人物的毛发。
6. 中国画用的纸与其他画种不同,它是青檀树作主要颜料制作的宣纸。国画常用的纸是【生宣纸】和【叔宣纸】。
7. 砚,也称“砚台”,中国传统文房用具,始于汉代。文房四宝之一,笔、墨、砚三者密不可分。
8.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制色颜料,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、植物颜料、金属颜料,动物原料、人工原料,中国画最常用的就是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。
9. 国画的其他工具:调色(储色)工具、贮水盂、薄毯、胶和矾。
10. 从技法上国画课分为:工笔、写意、兼工带写。
11. 工笔的介绍和素材。
12. 写意的介绍和素材。
13. 兼工写意的介绍的素材。
14. 从题材上国画可以分为:人物画、花鸟画、山水画。
15. 接着来欣赏一下这三种画的画作。这是典型的人物画。
16. 这幅是工笔花鸟画。
17. 这幅是山水画。
18. 接着了解国画的执笔和用笔。执笔:笔正、指实、掌虚、悬腕、悬肘。
19. 接着将如何用笔:中国画的笔法是由:点线面组成。而线条的运用是重要的。墨法,就是利用水的作用,产生了浓、淡、干、湿、深、浅不同的变化。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称为“用笔”,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称为“用墨”。
20. 用笔可以分为【中锋】,它用笔要执笔端正,笔锋在墨线的中间,用笔的力量要均匀,笔锋垂直于纸面,其效果圆浑稳重。
21.侧锋:执笔偏侧,笔锋再墨线的边缘,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,用力不均匀,时快、时慢、时轻、时重,其效果毛、涩变化丰富。
22. 顺锋: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,器效果光洁、挺拔。
23. 逆锋:逆行(也就是说习惯的运笔方向相反)其效果干涉、稚拙。
24. 聚锋:笔锋拢在一起,呈单一笔锋。
25. 散锋:笔锋散开,呈多锋状(又称“开花笔”),其效果枯涩而多变化。
26. 常用的用笔表现手法:勾、点、染。
27.感谢观看。
1.首先回顾下上节课的内容,上节课教了大家用小黑点起稿的方法。同时提出了厚度的概念,以及画立方体的时候厚度要怎么处理。
2.这节课再做一个延伸,立方体绘画了之后可以变成什么么?比如空盒子、宝箱等。
3.首先画好立方体的线稿,然后在立方体右上角的两个点,延伸出两条平行的直线。
4.这两条平行线是始终不相交的,再连接这两条平行线,它们的方向是一致的。左侧的盒子方向就是向右的。
5.再向盒子的斜下方画四条直线,再以盒底为基准分别把它们用直线连起来。紫色的线段是看不见的。
6.假如光源再右上方,它的投影就是底边线的延伸,投影线向下是错的。
7.之前标红的线可以用橡皮擦擦掉。盒子盖子下面加一些阴影。整体就变的很立体。盒子下方增加一些球,添加投影和其他细节。也可以添加立方体和积木。
8.接下来复习一下平行线和垂直线,平行线就是不能相交的两条线,垂直线就是构成一个角为【90度】。
9.接着再画一个立方体,再在右侧画一个方向往左的平行线,连接成面。再在旁边画一个平行线,再用【弧线】连接。
10.然后擦掉超出去的部分,在盖子的里面画一个弧线。再加上装饰和投影,宝箱就完成了。
11.本节课讲解结束,下节课再见。
1.我们先来了解四棱锥,首先画一根直线,然后在直线下方画一根横线,直线要与竖线保持居中,并且短与竖线。
2.接着连接点,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,然后在相交的地方,画一根斜线,然后再进行连接。
3.然后将看不见的辅助线擦掉,然后就得到了四棱锥。四棱锥的投影范围如图示,近的投影可以画实一些,远的画虚一点。
4.接着来了解明暗关系,如图示所示,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投影、暗面、亮部在哪里,明暗交界线可以画的实一点,暗部要注意不能画的太实。
5.接着画一个小房子,首先画一个立方体,然后在右侧画一跟竖线,再连接点,然后再画出屋顶的脊。
6.接着再连接点,就得到房子的形状,然后擦掉看不见的线条,再给屋顶画一些细节。
7.接着给房子画上门和窗,根据房屋的辅助线,画上瓦片。然后再给暗部和投影画上,再添加一些灌木丛。
8.接下来说几个小知识点,首先讲一下【两点透视】,如图示中间的线是视平线,从房屋的外轮廓延伸出现的线会交汇在2个点,这就是消失点。
9.接着了解起稿时的构图,如果是竖构图:不要靠太上,或者靠台下,整体可以往上一点,下边空的不要比上面多。
10.如果大家掌握的没有问题的话,可以去做一个进阶的练习,去画一个更复杂的练习。
11.下节课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