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就开始今天的教程吧
1.第七部分 中学德育
专题一,中学生品德的心理与发展
考点一:品德的含义。
品德就是道德品质的简称,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,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。
品德和道德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,品德说的是个人的品德,道德说的是社会道德,品德是人对社会道德的一种主观反映。
2.辨析题,品德即道德,对不对。
此说法是错误的,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,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一种心理特征,道德是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的一种行为规范的综合。
两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,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,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,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反应,所以说品德即道德是不对的。
3.考点二,品德的心理结构
1.道德认识:是对道德规范及行为执行意义的认识,是个体品德的核心。
2.道德情感: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,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催化剂,是内部动力。
3.道德意志:是个人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,克服困难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。
4.道德行为:是在认识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实际的行为,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。
4.预测题1: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,对是非善恶标准的一个认识,属于道德当中:道德认识。
预测题2:亲其师,信其道,喜欢这个老师,老师说的话,他就去相信了,表现的是:道德情感的作用。
预测题3:王小二拿同学的文具盒被同学发现了告诉老师,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,要进行:道德意志的教育。
5.考点三,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。
1.依从:包括从众和服从,从众是在群体压力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,服从它是有命令才有服从,在权威的命令之下而做出的行为。
2.认同:认识到了榜样行为的正确性,主动地接受他人的影响,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。
3.内化:把自己认同的原有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了一体,成为了一个价值体系,具有高度的自觉性、主动性、坚定性。
6. 预测题:行为具有盲目性、被动性、不稳定性,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,是:依从阶段。
辨析题:到了内化阶段,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,对不对。
说法是对的,内化阶段是把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一体,构成了价值体系,所以说这个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、主动性,并具有坚定性。
7.考点四,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。
(一)外部条件:家庭的教养方式、社会风气、同伴群体、学校教育和同伴群体。
(二)内部因素:认知失调、态度定势、道德认识,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,受教育程度,年龄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也都会影响品德。
8.考点五,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。